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综合性华侨学府,历史悠久,声教于四海,享誉海内外。其前身为暨南学堂,1906年创建于南京。1927年迁至上海,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,是年秋始建暨南大学图书馆,时称“洪年图书馆”,由郑洪年校长捐资兴建,留法学者张天方博士为第一任馆长。此后,图书馆随着暨南大学几经波折,多次停办,直至1978年国务院决定复办暨南大学,图书馆才得以重建,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华侨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。
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9年,当时称为大连工学院图书馆,设在市内一二九街,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。藏书约为1万册(主要是日伪时期南满州工业专科学校留下的日本图书,少量英文图书及十余种中、日文期刊)。1963年在凌水河校区建成8370平方米的独立馆舍,经过多年努力,逐步发展壮大,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大学图书馆。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。1997年兴建伯川图书馆。
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、藏书丰富、建筑宏伟、环境幽雅而闻名于世。图书馆源于上个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, 1917 年正式建馆, 1928 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。 1935 年启用坐落在东湖之滨、狮子山顶的老图书馆大楼。 1985 年在校园中心又建成了一座新图书馆。 2000 年 8 月,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、武汉测绘科技大学、湖北医科大学合并, 四校图书馆也相应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。
合肥学院图书馆由南北两个图书馆组成,总面积12634平方米,阅览座位1501个。拥有各类阅览室15个,周开馆105个小时,主要阅览室开放时间91个小时以上,电子资源24小时开放,年接待读者六十多万人次。全馆下设办公室、采编部、阅览部、流通部和信息技术部。现有工作人员62名,其中高级职称9人,中级职称11人,硕士研究生3名,在读博士2人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26人。即将完工的南艳湖校区新图书馆,面积4.1万平方米,设计座位4000个。
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由东馆(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图书馆)和西馆(原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)组成。合并后图书馆的总面积为21665平方米,阅览座位2774个。藏书总量为170多万册,电子文献147多万册。馆藏文献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科学、生物科学和农业工程文献为主体的文献保障体系。
湖北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31年,历经了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、武汉师范学院图书馆到湖北大学图书馆的变迁。随着学校的发展及办学规模的扩大,2005年建筑面积42051平方米的新图书馆落成并启用。新图书馆设有阅览室26个,拥有阅览座位4500余席,实行藏、借、阅、参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。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中原大学图书馆。1949年,随学校从河南迁来武昌。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,在中原大学图书馆的基础上,集中了当时中山大学、广西大学、湖南大学、河南大学、南昌大学等校的财经、政法类图书,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图书馆和中南政法学院图书馆。1958年,这两个图书馆随学校合并为湖北大学图书馆。以后,学校几经变迁,于2000年5月,由原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由此得名。
广州大学图书馆于2001年7月随学校调整合并,由原广州师范学院、广州大学、华南建设学院(西院)、广州师范专科学校和广州教育学院共5所院校的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,原五馆馆舍总面积29,050平方米。2005年7月,图书馆整体搬入广州大学城,10月新馆正式启用,大学城图书馆建筑面积5.6万平方米,现使用面积49,361平方米,生均占地面积2.25平方米。
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,随着河南师范大学的创建而诞生,随着学校的沿革而变迁,随着学校的发展而进步。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,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,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。馆舍面积27000平方米。现有藏书200多万册,期刊4800多种,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10余个。
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、同济医科大学图书馆、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图书馆合并而成。
吉林大学图书馆前身为东北行政学院图书馆,1946年创办于哈尔滨。1952年改称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。1958年改称吉林大学图书馆。2000年原吉林大学、吉林工业大学、白求恩医科大学、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成新吉林大学,原五校图书馆也随之合并。合校后的吉林大学图书馆设有中心馆、工学馆、医学馆、地学馆和信息学馆。 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,其图书馆改为吉林大学农学部图书馆。
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文华公书林,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。1951年,由原华中大学、中华大学、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三校的图书馆合并成为华中师范学院图书馆,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。
中山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4年,是中山大学信息资源与服务中心。近年来紧密围绕中山大学教学与科研需要,持续进行信息资源建设,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;拓展、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,提供多层次、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。
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图书室。1917年,正式建立“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”。
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图书馆。1939年陕北公学与其他三所学校合并为华北联合大学,1948年与北方大学合并,成立华北大学。当时,图书馆除总馆外,还有 4个分馆,此时图书馆藏书20余万册。1950年以华北大学为基础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,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。1992年10月新馆建成,建筑面积1.58万平方米,加上原有馆舍共有建筑面积2.6万平方米。现设有15个阅览室,阅览座位1922个,可提供借阅、咨询、检索、复印、装订、音像等多类型、多层次的服务。
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藏书楼。1919年10月建成图书馆大楼,命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图书馆。1921年更名为交通大学图书馆。1956年,图书馆大部分工作人员及百分之九十二的藏书随交通大学内迁西安。1957年9月,交通大学图书馆随校分设西安、上海两地。1959年9月,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独立建校,图书馆相应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。
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6年,前身为东北大学图书资料室,馆址在佳木斯,1948年学校迁往吉林市,正式成立东北大学图书馆。1949年7月,图书馆随学校迁往长春,1950年4月1日随校名改为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。1958年10月,因隶属关系改变,图书馆再次随校名易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。1978年,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,1980年,图书馆恢复现名。
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896年,同年建成一个图书室,1919年建成独立的图书馆大楼。1981年7月,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、王震等亲自关怀下,原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先生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用于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
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历史悠久,专业特色鲜明,是国内药学文献信息中心。每个校区都有一座图书馆,位于各校区教学中心区。其中玄武门校区图书馆为四层框架结构,成“日”字形,面积6000余平方米,呈欧式建筑风格。江宁校区3万平方米的新馆已在规划设计之中,江宁校区启用的是临时图书馆,位于教学楼的A区,面积3千平方米。
座落在六朝古都、明代故宫遗址――明御河畔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,创建于1952年。50年来,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、艰苦奋斗,现已建成为具有航空、航天、民航特色,以工科为主,工、理、管、经、哲、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,是国家“211工程”建设的大学之一。